“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这是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对白茶的描述和赞誉。  走过千年,如今由一株千年野生茶树孕育而...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这是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对白茶的描述和赞誉。

  走过千年,如今由一株千年野生茶树孕育而来的安吉白茶,已在一方水土形成了一片产业。其中安吉县溪龙乡更是被誉为中国白茶之乡。在溪龙乡,有个响亮的白茶品牌“溪龙仙子”,名如其人,“溪龙仙子”的创始人就是一位秀外慧中的农家女子。

  她叫宋昌美,溪龙乡最主要的产茶地黄杜村的一名普通党员。从1997年接触白茶产业以来,从起先只有10多亩的茶山小户,到现在拥有600亩茶山、3000多平方米标准厂房、年销售9000多公斤名优茶的营销大户,她用自己的勤劳和聪慧,用一个党员的责任和胸襟带领着村里的兄弟姐妹闯出了一片绿色的天地。

  带头:茶树栽上黄土丘

  10年前的黄杜村,没有区域特色,没有效益农业,又经常发生小流域性的水土流失,村里的黄土丘杂草丛生,显得有些荒凉。当时,宋昌美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在家操持家务、带孩子。

  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县、乡抓住农业贷款支持小流域综合整治的大好时机,把村里的杨家山作为一个重要试点,鼓励农民种植白茶。在村里很多人都在观望或等待时,27岁的宋昌美看到了发展先机,在黄土丘上栽起了小茶园。

  起步时的茶园面积小、效益低,销售情况也不是很好。为了打开销路,宋昌美孤身一人到杭州、跑上海、去苏州,找企业、问商店,进行推销。有一次,宋昌美好不容易把茶叶送到杭州一家经销店,第二天正准备回家时,对方却说茶叶质量不过关,不要了,要她自己背回去。回家的路上,背上的茶叶犹如千斤担子,一向坚强的她忍不住哭了。

  发展:小村子创出名品牌

  几年的小打小闹,虽然家庭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产业发展始终成不了气候。宋昌美意识到这其中的关键是掌握科学技术和业务知识。

  她开始留心各种机会,参加乡里组织的茶叶种植、炒制技术培训班。自行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学习各种实用技术。她还利用远程教育等各种手段学习法律法规、实用技术和营销方法。积累了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后,她看准目标,毅然举债承包了50亩荒山种植白茶。

  第一年白茶出产时,从采摘、加工到销售,整整一个月她没日没夜地奔波于茶园、车间。就这样,通过几年的精心培育,白茶的产量和质量日益攀升。这时新的问题出现了,产量上去了,销路问题如何解决呢?宋昌美意识到,要做大做强,必须抢占市场、树立品牌。

  她找到了创业的灵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不再只盯着眼前几个客户,通过网络不断与外界加强业务联系,还将目光瞄准了国际市场。

  为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宋昌美率先发展有机白茶,推出“溪龙仙子”品牌,还投资建造了3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年加工白茶能力达到了7000多公斤。这样的大手笔,大力度,在转型后的第一年就让她跻身名优茶加工大户和营销大户之列。仙子茶厂从此走上了一条种植、加工、销售白茶的产业化道路。“溪龙仙子”品牌白茶在2008年的宁波国际文化节和上海博览会上捧回了8项金奖。

  帮扶:致富不忘乡邻情

  通过几年的努力,白茶的效益越来越好,个人的经济收入也越来越高。这时,宋昌美没有忘记朝夕相处的乡亲们。

  因为缺乏有效指导,该村的白茶产业发展参差不齐,特别是规模较小的经营户,效益并不好。看到这些,宋昌美坐不住了。2001年4月,宋昌美牵头成立了安吉县女子茶叶合作社,在8名种茶大户的带动下,40多户中小茶农联合了200多户女性茶农共同发展白茶种植。

  合作社积极引导社员转变观念,激励她们走出家门去创业,把产业做大做强。担任女子茶叶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的宋昌美,更是积极发挥示范、引导、协调作用,为社员和广大妇女群众提供各种服务,提高社员的技术水平,提升产业的发展质量。

  目前,全乡有80%的农户参与了白茶种植,总面积达到近万亩,解决了本地和周边乡镇3万多人次的季节性就业问题。近年来,溪龙乡人均收入由6年前的1000多元上升到了1万多元,几乎家家都开上了轿车。